努力模仿上层生活:中产窘迫之源

文/刘远举

中国社交媒体上往往有很多“中产凡尔赛”,比如,为房、车、学区房与度假的费用焦虑。其实,这是各国中产通病,下文剖析一下美国中产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感受。

在欧美,中产的生活似乎很好,可以海外度假、住着有花园的房子,还能建游泳池。在美国,企业会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即便家中有老人、小孩,负担也并不大。美国中产的生活似乎很轻松惬意。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美国的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上,有美国网友总结了“什么是中产”,定义为富人和穷人都没有体会,中间阶层独有的生活体验。这个体验并不那么美好。

努力模仿上层生活:中产窘迫之源

这个网友大致是这样总结的:美国中产能度假,但需要精打细算,而富人不需要精打细算,穷人不度假;中产能买房,但纠结买什么房和贷款,而富人很多房子,穷人根本不想这个事;中产有双车库,但其中一个塞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只能停一辆车,而富人车库很大,储藏室很大,穷人车少,东西也少;中产有草坪,但需要自己剪草坪,而富人请园丁,穷人则没草坪;中产去Costco消磨时间买一大车,而富人的购物兴趣不在这个层面,穷人则去不起;中产的孩子,要负担沉重的大学贷款,而富人的孩子有父母支付,穷人则可以申请到各种资助;中产家有各种设施,但要买整套工具自己修,因为美国人工费很高,而富人请人修不心痛,穷人则根本买不起这么多设备……

总之,就是这种不上不下的状况,这位网友说了三个字:受够了。其实,某种程度上,美国中产的这种窘迫是必然的。既然是中产,必然夹在中间,不上不下。比下,绰绰有余,中产摆脱了物质上的贫困,生活相对富足,但比上,能力有限,欲壑难填,不能像真正的富裕阶层一样从容不迫。

时代的发展,加深了这个感受。

在信息技术革命前,社会各个阶层,虽然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但某种程度上,相互之间是隔绝的。底层、中层虽然对上层的生活也有了解,但仅是一种粗浅的略有耳闻。传播途径也仅仅是耳闻、文字。所以会有“皇帝娘娘挑水的扁担都是金的”这种荒谬的跨阶层想象。

随着电影、电视机的出现,底层对上层生活的了解加深了。到了社交媒体时代,这种隔阂被智能手机、抖音、TikTok、推特们彻底打破。视频、直播、真实的互动,都使得跨阶层的炫耀变得直接、强烈。

人们的消费欲望,常常受他们在社交媒体、电影、朋友圈中看到的场景的影响。施加影响的当然是高收入人群,他们消费的商品被视作“可及的幸福”的象征。

这种影响拖拽着中产,渴望更高层次的消费。中产努力模仿着上层的生活,从衣着饮食到兴趣爱好。钢琴、骑马、登山、出国留学等昂贵的消费,中产咬咬牙,也能省钱去实现。与此同时,这也成了中产的痛苦之源。

还有一个原因是,中产的税收痛感比较大。著名的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是逃不掉的。”对穷人来说,虽然也要交税,比如购物的时候就会交消费税,但穷人得到的福利更大,穷人获得的是净福利。

对富人来说,国家向他们收税,首先比较难。富人避税的办法很多,比如捐赠给自己设立的慈善基金,把消费放入公司成本。

1990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签署新法令:对3万美元以上的高档汽车、10万美元以上的游艇、10万美元以上的贵重皮毛、25万美元以上的私人飞机征收10%的“奢侈税”。奢侈税的目的,是让富人在买游艇的时候,多支付10%,增加的财政收入可用来帮助穷人。

但是,富人们虽然支付得起这10%的税,但他们的购买是非常灵活的:他们可以去外国购买游艇,然后作为二手游艇带回美国。而且,他们可以不再买游艇,而是度假,买名表、钻石。但游艇业却没那么灵活,不可能短期转产其他产品,游艇业的工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更换工作。结果,没收到富人的税,反而重创美国游艇产业,导致产业工人失业。1993年,老布什总统就撤销了针对游艇、私人飞机和皮毛的奢侈税。

相比之下,中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基础的体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这就使得他们的税很好收,查起来也容易。

其次,富人虽然更有钱,单个个体承担的税负绝对额更高,但富人的数量很小。所以,对国家而言,中产是最大的税基。一个国家的开支,都依靠中产来承担,中产得到的福利远小于他们所缴纳的税金。多交了税去负担穷人与国家开支,这就意味着中产的消费是小于自己的劳动所得的。这也形成了中产的一部分痛苦之源。

在消费上的拖拽,税收上的痛感与负担,都会导向一个结果,那就是中产的窘迫,进而压制中产的生育率。当然,整体来看,中产对教育的投入比底层更高,后代的人口素质也更高。从这个角度,让中产生活更轻松,也是国家未来之福。

###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