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国文明大家钱满素:我眼中的哈佛

2020年7月8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对美国国土安全部和移民与海关部提出诉讼。

正如一谈麻省理工在脑海中自动播放《生活大爆炸》片头曲一样,我们对哈佛的印象,大多来源于《风雨哈佛路》《心灵捕手》等经典电影,除了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外,了解并不多。

现实中的哈佛,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它的灵魂和传统是什么?它怎样培养学生并编织出巨大的校友网?

著名美国文明大家钱满素说:“哈佛并无固定的政治立场,也不在意多数的认同,它教育和欣赏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能力,它只忠于镌刻在校徽上的那个拉丁文字“Veritas”(真)。”

1984至1992年,钱满素先生曾在哈佛大学攻读“美国文明史”博士长达8年。以这段经历为切入口,她首次撰文回忆哈佛求学生涯,将独特视角的观察、学生时代的记忆和学者身份的体会,带你“近距离看哈佛”。

作者:钱满素

1946年生于上海,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明的研究,著有《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美国文明》《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论文集《飞出笼子去唱》《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主编过《年轻的美利坚》《我有一个梦想》《我,生为女人》《韦斯特小说集》《绅士谋国》《自由的刻度》等书,发表过多篇有关美国历史、文学、政治的学术论文。

著名美国文明大家钱满素:我眼中的哈佛

老牌哈佛

哈佛位于坎布里奇,是温思罗普总督麾下 700 多名移民最早的几个定居点之一。1631 年春,他们在这片徒有“新镇”之名的荒地上盖起了第一幢房子。1638 年,殖民地众多领袖为了向母校表达尊敬和怀念,将“新镇”改名为“剑桥”,今译“坎布里奇”。

哈佛是美国最老牌的机构了,难得它一直与时俱进,在关键时刻勇于扬弃不再合适的身份和特性,这才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靓丽转型,将优势保持至今。哈佛本是一所为清教教会培养牧师的新英格兰地方性学校,如今发展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稳居美国教育的中心地位。直到 1930 年代,哈佛都享有将国内优秀教授直接“招调”来的特权。383 年来,哈佛的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这个维持了两百多年清一色白人男生的学校不仅迎来了寒门子弟,迎来了黑人学生,最终也完全平等地接纳了女性,而唯一不变的也许就是它作为美国精英文化的象征。

那么,哈佛是怎么做到从地方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引领它的灵魂和传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所能回答。世上事物愈是历史悠久,就愈是难以界定其特点,因为只有变化是永恒的,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年代会积累不同的经历,甚至会发生性质的改变。

哈佛年长美国 140 岁,要归纳它的传统也不是那么容易了。哈佛现在定性为非营利性私立大学,但它明明是由殖民地政府在 1636 年拨款建立,并长期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由政府税收提供办学经费。1637 年,政府任命了学校“监事会”,12 名委员中一半是政府官员,一半是神职人员。1650 年,经邓斯特校长要求,英王查尔斯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哈佛公司”(Harvard Corporation),正式名称是颇为古怪的“哈佛学院的校长与教职员”(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并由马萨诸塞当局发布章程。这个理事会性质的决策机构长期由校长与 6 名成员组成,后来简称“哈佛董事会”。

从一开始政府官员及清教神职人员就是哈佛领导班子的当然成员,而且直到 1833年后,哈佛才停止接受政府资助,1865 年监事的选举权才由州议会转为校友,州长及州的其他官员也同时退出监事会,所以在两个多世纪里哈佛既不是私立也不独立。

至于哈佛的倾向性,说它是自由派吧,它也曾坚决站在保守的联邦党一边。1886 年之前,学校规定所有学生每天必须上教堂礼拜。再看看它古色古香的校园就知道,它在保持传统上是很下工夫的。但说它保守吧,它在历史上又大多站在改革派一边,有两百多名学生在内战中为联邦献身,更不用说进入当代以来它的自由化倾向了。思之再三,好像哈佛并无固定的政治立场,也不在意多数的认同,它教育和欣赏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能力,它只忠于镌刻在校徽上的那个拉丁文字“Veritas”(真)。记得刚到哈佛时,美国同学就提醒我,不要以为在哈佛见到的就是美国,实际情况很可能是“Harvard vs. America”(哈佛对阵美国)。

1636 年 10 月 28 日下午,马萨诸塞大法庭在总督哈利·文的主持下开会商议殖民地事务,会议结束前他们决定拨款 400 英镑(相当于当年殖民地税收的四分之一)建设一所学校,地址就选在“新镇”。后来一位名叫约翰·哈佛的牧师将其图书馆和财产的一半捐赠与它,于是 1639 年学校定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先生大概不会想到,虽然他只活了 30 岁,他的大名却得以永生,播扬四海。

1638年秋哈佛正式开学招生,录取新生总共4名。哈佛最初建校的目的是培养牧师,也就是殖民地的精神领袖,所以它基本上是所神学院。要说么,当年殖民地的林林总总,哪样不是宗教性质的呢?然岁月悠悠,哈佛慢慢演变为一所世俗化的综合性大学,它的办学宗旨也从“为了基督和教会”改为“Veritas”。长期以来,哈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绅士为目的,代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准。即使陆续开办了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培养专业人士的研究生院,哈佛也始终重视博雅通识教育,无论专业是什么,所有本科生必须修满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在求学的道路上,求真求实高于一切。如同当年清教徒崇尚独自阅读《圣经》、独自领悟上帝,哈佛最看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课堂上,最能得到师生青睐的是具有原创性的看法,即便你未必正确,也没人会计较。

我在哈佛见到的学生抗议事件不少,其中两次尤其印象深刻。

一次是全校性的抗议哈佛投资南非,实质是抗议南非的种族隔离,它持续了相当一段日子。学生们打起标语口号进行示威,有的静坐,有的游行,平日里宁静的校园顿时骚动起来。好像也是在一个毕业典礼的日子,来了许多尊贵的宾客,安排了盛大的晚宴,本校著名教授都在被邀之列。但由于来宾中有与南非保持经济关系的,晚宴招来学生声势浩大的群起抵制,大举拦截宾客,实施围堵。校方最终不得不取消了这场隆重安排的宴会,并减少了学校在南非的投资。

还有一次就发生在历史系,抗议斯蒂芬·瑟斯特罗姆教授的“种族主义”。这门课叫“美国移民史”,由伯纳德·贝林教授和他共同开设,轮流讲课。我在这门课里担任 TA(任教学助手的博士生),所以每堂课必须在场。瑟斯特罗姆教授在做社会研究中向来重视统计数据,在分析当代美国家庭时列举了各类统计数字,其中一项显示“单亲家庭”里黑人所占比例最高。愚钝如我,当时没听出什么问题。若按正常思维,只要统计无误,事实摆在那里,有什么不可说的呢?这是学术研究,难道忘了“Veritas”这个座右铭了吗?不料课后风波骤起,一批学生气势汹汹地指责他为“种族主义者”。

瑟斯特罗姆教授的祖父是瑞典移民,他也才是第三代。由于在研究美国史和种族问题方面卓有成效,当时担任美国文明史主任,我因此和他接触较多。他个子高大,留着山羊胡子,烟斗不离手。记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来做系列讲座时,他坐在台上主持,也照样叼着烟斗,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背后墙上就挂着一块“请勿吸烟”的提示牌,让人忍俊不禁。其实他不是一个不管不顾的人,非常关心周围的人,只是有点大大咧咧罢了,我从没感觉到他有什么种族主义表现。他曾专门邀请我和系里另一个中国学生去他家过感恩节吃火鸡,一个种族主义者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种族主义者”这个头衔听起来极其严重,实质却含糊不清,是一顶很容易抛戴的帽子。系里这次抗议的时间持续不长,大概是罪名难以坐实,后来便慢慢偃旗息鼓。我不记得校方是否进行过干预,反正瑟斯特罗姆还继续当他的教授,做他的主任。比起 20 年后哈佛校长萨默斯的被迫辞职,他算是幸运的了。

读了哈佛,你就“欠债”一辈子

从哈佛毕业已经 27 年了,但每年我都会不止一次地收到哈佛寄来的募捐信。我想,这信将追随我一生,即便我离世后也不会很快中断,因为我无法提前通知他们。毕业后好些年,我在社科院的月薪都不足 100 美元,实在不可能捐款,现在慢慢分享到改革带来的实惠,每年可以捐一点了。

募款是校长最大的事,捐款是校友终身的事。要求捐款的信有的以院长的名义晓之以义,有的以校友的名义现身说法,都写得情理并茂。它们提醒你在哈佛求学的美好岁月,提及你在这里受到的教育对你事业的帮助,而如今许多与你当年一样的莘莘学子正在刻苦攻读,像你当年一样急需资金援助,所以无论多少,他们都将感激你的贡献,并保证你的捐款被用到你指定的地方。

为了保证偌大一个学校的办学经费和提供更多奖学金,哈佛需要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除了学费和捐款,哈佛还拥有大量地产,并在全球投资,哈佛本身就是个大企业。作为校友,我收到的不止是募捐信,还有每年校友监事会发来的年度选票,请你投票选举监事,内附各候选人的介绍。

有了电子邮箱后就更方便了,每期《哈佛杂志》、哈佛组织的各地旅游、校友返校日等都给你定期发来,通报情况,让你感到似乎从未离开哈佛,身在美国的校友一定体会更深。北京也有个“哈佛联谊会”,只是我体弱多病,久不参与,就不再收到活动邀请了。

相比之下,我在国内的母校却没有一个这样做的,顶多是在逢五逢十周年有个庆祝会,或者是学生自发组织些聚会。一旦毕业,除了“母校”这个名义,你和学校本身就没有关系了。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其中的奥秘大概就在捐款,校友的捐款是美国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的重要资金来源,校友对母校是负有某种责任的,当然同时也拥有某种权利,如通过投票选举监事来影响学校决策。

美国每个大学都这样编织出自己巨大的校友网,推动学校与校友的互动关系。办得越好的大学,自然能吸引越好的学生,而他们毕业后成功的希望也越大,也就越有可能捐款,如此进入良性循环。哈佛所得捐款历来居美国各著名大学之首,遥遥领先于第二位的耶鲁或斯坦福。

在理解这种关系时,我们不能忽略的关键一点是,哈佛是民办的,不受美国政府管辖,无论马萨诸塞州政府还是联邦政府,都无权命令哈佛。不仅是哈佛,美国所有民办大学都是自治的。现在的 12 年义务教育正是始于殖民早期的强迫教育,马萨诸塞殖民地早在 1640 年代就通过教育法案,规定无论男女贫富,所有孩子必须接受教育,以保证他们长大后能读《圣经》,继承基督教传统。教育经费一般由村民摊派,自动捐助也很普遍,留下遗产捐助教育的行为会得到社会好评,奖励方法常常是以捐助者名字来命名学校或者学校中的某个建筑。哈佛创办至今就是如此,每年数额不等的捐款源源不断,小至几百元,多至几百万。

在读学生若需资助,可以查阅一本厚厚的指南,寻找自己可以申请的基金。各种捐款大多以捐款人的名字命名,匿名的也很多。指南中详列各种资助的名目及数额,大多是专款专用,由赞助人指定其用途,比如只能用于某个学术领域、某个地区或某个人物的研究,只提供给某类特殊的学生等。

哈佛录取学生时分开审核学习成绩和经济申请,原则上是根据经济条件提供资助,同等经济条件的申请人中,我想肯定成绩优秀者会得到优先考虑。

哈佛的学费很昂贵,1980 年代初大约每年 2 万多美金(包括住宿),现在据说要 5 万多美金了,这对一般工薪阶层来说也很困难。本科生不大容易获得奖学金,尤其是外国学生,但是给研究生的奖学金却很多,学生根据不同需要可以申请不同的奖学金,当然更多的是提供学生自己勤工俭学的机会。

来源:网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