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方进入“不兼容状态”

作者:伟达(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

所谓“不兼容”原本是个技术概念,特指系统之间由于标准和规格的差异,导致无法相互正常协调运作,其结果是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成本,难以大规模开发合作业务,阻碍形成综合的成熟产业链。

典型的例子,譬如两国之间火车铁轨间距设计不同,令国家间不能顺畅运行通车;有的手机卡由于技术标准不同,或手机的封闭结构,而不能通行使用;一个厂商制造的武器装备,与另一厂商生产的弹药不相匹配,等等。

除技术领域外,不同的国家、民族、政体、社会和文化之间,也会产生不兼容,并可以分成中立和对抗两大类型。

所谓中立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不兼容”可能带来暂时不便和障碍,但通过统一协调、技术转换、文化交流、升级合作等手段,一般可以得到有效化解。而对抗型“不兼容”,则被认为是与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共生的某些深层顽疾及障碍,不仅难以化解,还会给有关各方造成敌意和损害。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出现严重下滑及恶化的趋势,在经贸管理、企业结构、政府策略、意识形态,及未来走向等主要方面,似乎都出现了众多对抗型“不兼容”热点。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让中国与西方的交往从不兼容大步走向兼容,但目前这个趋势正遭遇到严重挫折。

譬如今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美方就不仅强烈要求中方在贸易数额上调整让步,而且必须在关税政策、政府补贴、知识产权等方面,做出重大的改革,与国际惯例和标准兼容接轨,否则就会遭受美国的贸易制裁。中国的所谓国企,在海外开拓市场及收购外国私企的行为,也越来越遭到外国政府的更多介入审查和阻止。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迄今难以得到西方承认。

中国信息科技的两大龙头公司——华为和中兴,最近一段时期也各自因为经营管理不透明,涉嫌金融和经营欺诈向美国制裁国家销售产品和服务,被指存在政府和军方背景及监控功能,开始面临在国际市场的巨大信任危机和制裁处罚。

在政治与社会走向上,美国和西方认定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空心化”,意识形态原教旨回归,社会形态出现威权化和民粹化趋势。在外交与安全方面,中国与美国及西方在台海、南中国海、新疆、西藏、香港等一系列问题上摩擦不断,争议迭起。甚至在民间交往层面,中国与瑞典、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都在不同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争执冲突。

当系统间不兼容点过多,就会事故频发,疲于应对,成效全无。国家和文明间的广泛不兼容,也将导致类似恶果。

处理对抗型“不兼容”,西方各国目前有步美国特朗普政府后尘的倾向,即放弃柔性协商谈判,而是诉诸硬性惩罚制裁,结盟联手,对等以牙还牙,限期最后通牒等手段,迫使中方改辙就范。

而在中国方面,面对国际环境的恶化,则有两种应对主张。一种是认为还是要保持清醒低调,主动与西方修复关系,在“不兼容”问题上做出大幅修正调整,向国际主流标准和实践看齐,这其实也有利于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

还一种观点认为,在文明冲突、中国崛起及意识形态差异等大背景下,无论中国如何调整外交姿态,提升国际形象,改进贸易平衡,都依然会遭受美国及西方的打压和遏制。所以应对所谓对抗型“不兼容”,不妨我行我素,不必刻意去解决缓和。

笔者以为,如果把中国的事真正办好了,与外界也就会发生自然的兼容。换言之,现在出现这么多“不兼容”,说明中国的事情还没有真正办好。兼容并非指委曲求全,而是以一种容纳百川的气度和兼收并蓄的恢宏,将文明提升向新的高度。

来源:联合早报